• 财讯网
  • 主页 > 国内 > 正文

    买台智能电视回家成摆设 官方提醒谨防陷阱-热门

    2023-06-01 09:13:05  |  来源:大庆晚报  |  编辑:  |  

    原标题:宣称是小米4K,且功能多多,结果发现是“山寨”

    买台智能电视回家成摆设


    【资料图】

    本栏目介入后,商家给市民退货退款

    核心提示:一些无良商家为了增加销量没少耍手段,有的商家冒充大品牌,有的在产品名称等方面打擦边球,让不少消费者上当受骗。近日,有读者向《大晚维权》栏目记者反映,他的父母在电视购物买了一台“小米”品牌的智能电视,到货后却发现是个山寨货。那么,这台电视有多“假”?市民在购买类似商品时,又该注意什么?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。

    老人看中智能电视

    采访中,家住东风新村7区的王先生向记者讲述了父母购买智能电视被骗的经历。

    王先生告诉记者,他的父母年纪大了,平时主要以看电视来打发时间,自己两年前特意花数千元给父母买了一台品牌电视。

    本来,这台电视看得好好的,可是,老人在看了一条广告后,觉得这台电视“落伍”了。

    王先生后来得知,父亲看电视购物频道时,有个商家在宣传一款智能电视,不仅有语音操作功能,还有漂亮的曲面屏,强调“4K”的画质更清晰,还是“小米”大品牌。同时,商家还宣传,这款电视只要连上互联网,所有电视频道和时下热播的电视剧、电影都能收看。

    一听功能这么多,还能想看什么就看什么,王先生的父母动了心,就拨打了电视购物的热线,付了2000多元钱买了这款“小米电视”。

    买回家中成摆设

    王先生告诉记者,父母在买电视前向自己咨询过,得知是小米品牌后,就放心地让父母买了。可是,才过了没几天,老人就联系他,说新买的电视有问题。

    王先生立即赶了过去。老人说,这个智能电视并非“想看什么就能看什么”。王先生打开电视后发现,虽然屏幕上显示有许多节目,可是,要收看时就没那么简单了。

    王先生说,点击节目后,不是需要付费,就是需要充值,就连一些老影片、老节目都无法正常收看,更别提热播的电视剧了。

    接下来,王先生又发现,电视机的说明书和包装上都没有“小米”的字样或商标,电视机上也没有。

    此时,王先生才意识到,父母买到了假货。

    此小米非彼小米

    为了进一步验证真伪,王先生特意拍了照片,到我市的小米电视专营店咨询。

    专营店工作人员看过后表示,王先生照片中的电视肯定不是小米品牌的,电视机上连官方的防伪码都没有。

    王先生又在网上联系了卖电视的“欣视液晶商城”,当他向商家询问电视是否为正品小米时,对方含糊地表示是“小米4K”,广州生产的。

    在王先生一再追问下,对方承认他们卖的电视并不是“小米”,但辩称自己没卖假货,他们的品牌就叫“小米4K”,而且还注册了商标的。

    王先生又质问对方为什么宣传的图片上有小米商标,对方竟然狡辩:“中国的姓名千千万,按照你说的,难道就不能重汉字了?”

    王先生称,没想到,商家卖山寨货还如此理直气壮,气愤的他提出退货,对方直接拒绝了,表示他们的产品没有质量问题,而且没有7天无理由退货的承诺。

    晚报协调退了货

    记者联系了商家,对方表示,他们的产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,质量有保障,消费者产生误解与他们无关,不同意退货。

    记者提出,根据法律规定,并不是两个商标完全一样才构成侵权,只要构成了近似,并且注册的是类似的商品或服务商,同样会构成侵权。

    最终,经过沟通,商家表示可以退货退款,但不承担运费。

    王先生表示认可这样的处理结果,花的运费就当买了一个教训,退掉了电视也可以让父母不必再上火。

   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各网络平台上有许多关于“山寨”电视的投诉,其中,与“山寨小米”相关的非常多,有的商家卖的产品叫“小‖米”、“小米LED”等,用在名字中间加符号或后缀等手段误导消费者。

    对此,律师也表示,在判断商家是否侵犯了注册商标权的时候,还有一个重要的基本标准,就是公众是否会因此混淆误认。

    如果消费者买的商品跟真正想买的商品只差几个字,但足以让他被误导混淆买了高仿商品,就是侵犯商标权。实际上,王先生父母买“小米4K”电视一事,就是侵犯商标权的典型行为。

    官方提醒谨防陷阱

    针对此事,小米的官方客服表示,消费者如果想要购买小米电视或其他小米产品,可到本地的专营店或是小米官网,在其他渠道购买的小米产品,是无法得到保障的。

    工作人员还说,如果消费者想要验证产品真伪,可以拨打包装箱上的防伪热线,小米公司会为消费者提供查询服务。

    同时,本报也提醒消费者,为了避免买到假货,在选择商品时要仔细甄别,一些不法商家会夸大宣传或虚假宣传,或者以超低的价格引诱人们下单,消费时要谨记,选择正规渠道,更要注意不买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商品,远离消费陷阱。

    栏目策划/刘诚 文/摄 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葛超

    关键词:

    上一篇:独家|海航控股股价涨超6%,旗下多个航司筹划向“全服务”转型    下一篇:最后一页